讀到《陳紫吟/談月經很冒犯人?其實有些冒犯行為相當「值得鼓勵」》這篇文的時候想起幾年前,看到有月經議題的倡議者將經血沾在褲子上,我當時的想法是「太噁了吧!!」,當時的我,可能就是覺得自己被冒犯了。
我當時沒有細想自己的情緒從何而來,沒有細想為什麼會覺得經血外露很「噁心」。所以也沒有想過,這些跟我對月經的厭惡、對自身月經經驗的不滿和無奈有很大的關係。
因為有過敏體質的關係,使用丟棄式衛生棉常常令我過敏,我又很容易痛經,整體月經經驗曾經讓我說出「痛恨自己的身體有子宮」這樣的話。
後來在友人推薦下接觸到據說可減少異物感的衛生棉條,意外開啟了月經經驗療癒之路。
我一開始很排斥棉條,因為據說「處女膜會破」、會痛,而且置入體內代表要觸碰陰部,當時的我非常不能想像觸碰陰部這件事。因為……為什麼呢?我竟然一時說不出來,再仔細想想,才意識到我覺得陰部很怪、很髒,用手碰好像不太乾淨。而且,陰部感覺很脆弱。日後想起來,我當時是那麼不了解自己的身體、甚至可以說是討厭自己的身體。
在朋友的陪伴下,他在廁所門外說明怎麼置入棉條,我在門的另一側試了好幾次終於成功。棉條放入體內後竟然沒有任何感覺,那是第一次沒有陰部過敏、沒有又濕又熱又悶的月經。也是第一次,我冒出「月經也沒那麼糟嘛」的想法。
使用棉條幾年後,我看見月釀杯的集資計畫,而開始認識月經杯這個生理用品。一開始看到月經杯,覺得「天啊!這麼大的東西放得進陰道嗎?」但仔細想想,幾年前我也這樣嚇過自己,還因此跟棉條相見恨晚,所以,這一次我不如試試多看點資料、聽聽別人的使用心得,再來決定要給這個生理用品什麼評價?
認識月經杯的途中,沒想到先接觸了月經褲。據說月經褲可以穿一整天,又好洗,可重複使用並減少廢棄物。台灣第一件月經褲品牌「月亮褲®」的粉專留言,當時有一堆人跑出來說穿月經褲「髒死了」、「下體會爛掉」——我好像看到當年對將經血外露的倡議者大發批評的我自己。月亮褲®的小編一則一則留言詳細回覆(後來才知道那是創辦人本人),讀完小編的說明,我才了解到,經血會臭是因為水分沒有排出、以及細菌在裡頭開派對所致,那我這麼多年來豈不是誤會經血了??我一直以為經血本來就超級臭耶!原來那不是經血的原味嗎??(經血:被誤解多年終於水落石出!!)
在使用月經褲「月亮褲」的路上,令我意外的是,經期的我原來被允許當個懶人。以前每過幾小時就要換衛生棉、而且換衛生棉的過程還要忍受異味跟過敏,在去更換以前我也沒閒著,每分每秒戰戰兢兢擔心血會外漏。月經褲使用起來毫無學習門檻,不像棉條試了幾次才置入成功,穿月經褲跟穿一般內褲並無二致,而且以我的量來說,真的可以在量少時穿一天。從此,月經跟「麻煩」悄悄脫勾。
我更沒想到,使用月經褲能讓我更加認識經血——這個我在幾年前感到噁心的東西。
清洗月經褲時,經血會從月經褲的吸收區塊漫溢開來、跟水相融,看起來像是柔軟的暗紅色花瓣在水裡綻放。一開始喜月經褲時會被這個景象嚇到,後來竟然覺得很紓壓,並且在某天開始默默地看著這個景象在心裡說「好漂亮!」
認識經血的過程並不止於此,我在我老闆aka月亮褲®創辦人極力推坑下,使用了月經碟片——歷經棉條、月經杯、月經褲以後,可以說我在使用生理用品的態度已經變成「哪裡有新用品就一定要試試」的挑戰心態,也因此更加了解自己的陰部與陰道,還驕傲到不行。月經碟片也是一個乍看之下有點不確定到底能否置入陰道,卻意外好上手的好物,月經碟片更拉近了我與經血的距離。
第一次將月經碟片從身體取出時,我好奇地把盛裝經血的月經碟片湊到鼻子前面,接著聞到一股又腥又甜的味道。我大為震驚,這個被我厭棄多年的、我覺得很髒的物體,竟然有甜味!!我彷彿眼前跑過「我與經血的愛恨情仇」八點檔跑馬燈,從我痛恨月經跟厭惡經血,跑到拿著月經碟片嗅聞經血的當下。我突然有點想哭,我突然覺得我跟月經那麼靠近,在我排斥他多年,我終於看見他各種樣貌,我會說那種感動是一種跟身體、跟月經和解的感覺。
/
回顧從小到大對月經的認識,月經常常被匿名成「那個」、「大姨媽」,衛生棉也有「蘋果麵包」等名諱,陰部作為月經流出的部位更被稱做「那邊」、「妹妹」、「下面」……啊,難怪我一直沒有好好認識他。因為關於月經的一切,被大家避而不談。
那麼,我對月經流出、沾染到被他人看見的恐懼跟厭惡,又是怎麼來的呢?如今跟經血的關係大大不同的我,是否還會擔心經血外露?對此我尚無答案,但在今年於華山舉辦的月經狂歡節之中,我看見藝術家鍾苡綾以月經為主題的裝扮,我的想法是太美了!!那是一種視覺以外的、感受到有東西打破高牆而出的震撼。
越與經血接觸,越能了解自己為何曾經厭惡與害怕,亦深深感謝讓各式各樣生理用品進到台灣人生活裡面的創業者們。
《來去子宮!青春期初經寶典~從零開始跟月經相處~》是創作團隊帶著各自的月經故事或經血和解經驗,以及秉持著「如果早點知道就好了」的想法,投入於書本製作,透過月經原理、生理用品介紹、生育議題的討論、對月經的感受等各大主題,希望能讓每個人都更加認識月經。如果我小時候有讀過這本書,曾經經歷的經期不適,是不是會有所不同呢?
文/麥擱編